評論
  趙進
  歲末的一場黨代會,讓三水區大塘鎮的黨員代表頗有些意外:原本五年一次的黨代會將變為一年一次,會上不僅要審議鎮黨委和紀委的工作報告,還要對鎮領導進行民主評議,更可提交提案幫助黨員群眾解決問題。
  這次黨代會,也讓作為觀察者的筆者感到驚喜,原先“鼓鼓掌、舉舉手、吃吃飯”的“一團和氣”,開始被“議事、表決、提案”的氛圍所取代。形式主義少了,民主意識多了;泛泛而談少了,問題解決多了。
  在筆者看來,大塘此次試點鎮黨代會年會制,除了上述“多與少”的變化之外,還有望帶來更深層次的影響。
  為何這麼判斷?不妨先瞭解一下鎮黨代會年會制的背景。
  黨的代表大會制度是黨的一項根本性組織制度,是黨內民主運行的體系保障。這也是為何,十八大報告會提出,“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,提高工人、農民代表比例,落實和完善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,試行鄉鎮黨代會年會制,深化縣(市、區)黨代會常任制試點。”
  因此,大塘此次被省委組織部確定為鄉鎮黨代會年會制的試點,可視為頂層設計下的一種基層探索與實踐。但與國內多數地方不同的是,身處珠三角地區的三水大塘,或將因此擁有更大的變革空間與發展機遇。
  具體而言,這種空間與機遇主要體現在制度優勢與發展紅利兩方面。
  制度優勢方面:此前黨代會召開周期都是“按屆開”,基層多是三至五年一屆,因此,黨代會閉會後,就不再發揮作用,這使得黨內民主的參與度與針對性都受到了明顯制約。一位基層黨代表就向筆者直言:五年開一次會,大多都走走過場,有什麼問題要解決,一拖就是五年,作用有限,慢慢的(代表)參與熱情也就低了。
  實行年會制後,通過議程的優化設置,這種局面有望出現質的變化。隨著黨代表對鎮黨委和紀委工作評議的意識提升,隨著黨代表解決問題的權重增加,筆者可以大膽預判,作為最緊密聯繫群眾的代表,黨代表在基層將真正獲得堪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“人氣”,甚至更甚,這無疑是鞏固黨的執政之基的重要保障。對於大塘鎮黨代會和黨代表而言,空間和機遇不言自明。
  發展紅利方面:眾所周知,包括三水在內的珠三角地區,多以鎮街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,也多從鎮域經濟起家。可以說,鎮黨委如何發揮核心領導作用,把握發展方向,既事關黨的執政之基,又事關地區發展格局。
  對於身處改革開放最前沿陣地、處在與國際市場對接一線地帶三水大塘而言,此前“按屆開”的黨代會,顯然難以適應當今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節奏。改為一年一開之後,黨委戰略方針與方向指導可以根據區域發展形勢進行靈活微調,這無疑將有助於大塘以更靈活的身姿,在市場經濟中謀取更大的利益,進而釋放更強的發展紅利。
  大塘此次黨代會報告提出,將貫徹落實區委、區政府“一主三副三板塊”發展戰略,全面部署2014年工作。筆者相信,已被確立為三水北部板塊中心的大塘,在打破鎮域割裂、強化資源統籌發展的過程中,正需要“年會制”這樣靈活的制度設計;同時筆者也期待,已擁有鎮黨代會年會制試點先機的大塘,可以在制度變革後收穫更大的發展成效,助推自身和三水再上臺階。  (原標題:大塘黨代會年會制的變革空間與機遇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k53nkpjz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